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炼制符箓(9 / 11)
“很好,那我们继续。”赵朝纲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赵朝纲就拿起了身边的一样东西:“萍萍,菁菁,这是炼制符箓最重要的灵材,风雷竹!”
“风雷竹?朝纲,这是什么?”李丽萍和柳菁菁异口同声的问道。
“萍萍,菁菁,相信你们也学过怎么制造纸张吧,就算是你们不知道详细的程序,但是,大致上的程序你们是知道的,是不?”赵朝纲并没有介绍什么才是风雷竹,而是开始说起制造纸张的程序。
“嗯,朝纲,我们知道制造纸张的大致程序,难道。朝纲你的意思是…….。”
“是啊,我的意思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赵朝纲接着李丽萍的话往下讲:“造纸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分有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
手工则用有竹帘、聚酯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纸页,经压榨脱水,再行晒干或烘干成纸。机制和手工两种造出来的纸最大区别在于,由于手工纸采用人工打浆,纸浆中的纤维保存完好;机制纸采用机器打浆。纸浆纤维被打碎,使得手工纸在韧性拉力上大大优于机制纸。
机制纸存在浆网速差导致纤维纵横向分布不均,手工纸不存在纤维纵横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别体现在书画用纸上(比如:宣纸)……..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也有大量出土实物。
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渊源。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