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炼制符箓(10 / 11)

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造了造纸术。他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国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到用藤和桑皮等。

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

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

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

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所以,可以说,竹子是造纸最好的原材料之一,而符箓的载体其实就是纸张,所以,我选择了竹子作为制造符箓载体的原材料。”

“原来是这样啊,朝纲,你选择风雷竹,是不是还有着其他的什么意思在里面?”

“嗯,菁菁,你说的很对,我选择风雷竹,确实是还有着其他的意思在里面。”赵朝纲对着柳菁菁点了点头,然后接着往下解释起来:“风雷竹为什么叫做风雷竹,那是因为这一种竹子在成年之后,具有风雷的属性。

众所周知,在下雨的时候,风越大,雷声越响,下的雨就会越大,因此,想要炼制呼风唤雨符箓,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