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答完考题(2 / 3)
又是一码事。
而且时策文章可比前世的作文难度要高得多,条理清晰、论点分明只是基础,其中还要牵扯到许多典故用来当论据,不能泛泛而谈。
等到了正午时分,陈及冠刚把第一篇时策的草稿给写完,还没来得及修改,衙役又将锣鼓声给敲响。
诸多考生听到动静,心中着急更甚,距离院试结束只有半天时间,好多人连时策题都还没看到。
陈及冠也总算明白为什么县学的教谕和夫子一直在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别看院试足足三天两夜,但题量多的吓人,要是速度慢一点儿,做不完题是常有的事。
衙役再次端来米粥和咸菜,陈及冠也不再慢条斯理,三两下喝了进去,又捏着鼻子去茅房解决了一下生理需求。
说来也奇怪,心里有了紧迫感,大脑也变得清明许多,只是每次拍自己脸蛋的时候,都能感觉格外滚烫。
他没有铜镜,看不见自己的脸已经红的像是蒸熟的大虾,红润的十分不正常。
陈及冠先是将第一篇时策的草稿仔细看了一遍,将措辞给修改了一番,看起来更加华丽,更加通顺。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直接在考卷上写答案的原因,一旦出现一个墨点或者错字,主考官对此的印象就会降低很多。
修改完后,他马不停蹄看向最后一道时策题。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里的申商之心不是商业方面的意思,而是法家思想。
所以这道时策题的意思是诸葛亮虽未完全采纳法家思想(申商之术),但借鉴了其严刑峻法的治理手段。
王安石则实质推行法家政策,却刻意回避法家名号,以避免争议。
陈及冠这才知道教谕之前给自己的锦囊用处到底有多大,这位新来的学政的确很重视律赋。
不仅在律赋题大费周章,连时策题的最后一道也与律赋有关。
说白了,这道题就是让考生思考律法的重要性。
陈及冠感觉这道律法题比上一道还简单些,毕竟他前世生活在法治社会,自然知道法律带来的好处。
而且他看的书籍除了《大景律例》外,其余的法家书籍也没少看,这些书籍在市面上买不到,都是借阅教谕的藏书。
心中有了把握,他认真构思好后,就在稿纸上落笔。
昨晚的暴雨丝毫没有影响今日的艳阳晴天,燥热的空气无处不在,天空更是澄澈如洗,看不到一朵白云。
湿漉漉的长袍和里衣早就被烘干了,陈及冠却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