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无声的裂痕(1 / 3)
时间步入大二,学业和外界活动的压力有增无减。那层由“名姓”带来的微妙重量,并未随着时间消散,反而如同南方向阳墙壁上悄然蔓延的苔藓,潮湿、黏腻,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某些东西。
丁程鑫的专栏经营得小有名气,编辑开始向他约一些更有分量的稿子,偶尔还会有本地的文化沙龙邀请他去做分享。这些机会他珍惜,却也耗费心神。他感觉自己像一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在不同角色间高速旋转——学生、作者、专栏撰稿人。与马嘉祺的视频通话,有时会在他赶稿的深夜,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有时则会在他参加完活动后,兴奋地分享见闻,却往往忽略了屏幕那头马嘉祺日渐沉默的倾听。
马嘉祺这边,情况则更为复杂。他那次话剧表演带来的余波未平,反而因为他不回应、不配合的“高冷”态度,激起了一些人更大的好奇。开始有自称经纪人或者模特公司的人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他,开出诱人条件,希望他能涉足演艺圈或时尚界。甚至有一家小制片公司,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他的联系方式,直接寄了一个剧本片段到他学校,希望他能考虑一个角色。
所有这些,马嘉祺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在物理学的道路上深入探索,这些外界的纷扰于他而言,是与目标无关的噪声,需要被屏蔽。但他低估了噪声的穿透力。频繁的打扰让他不胜其烦,连导师都隐约听闻,在一次课后委婉地提醒他,专注学业很重要,不要被外界浮华迷失方向。这让向来心无旁骛的马嘉祺,感到了几分不被理解的憋闷。
他开始更长时间地待在实验室,用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来隔绝外界。与丁程鑫的联系,在不自觉中减少。有时是丁程鑫发来的信息,隔了几个小时才得到一句简短的回复;有时是约好的通话,他会因为实验延时或者单纯是忘了时间而错过。
裂痕,往往始于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
一个周五的晚上,丁程鑫刚刚结束一场小型读者见面会。活动不算特别成功,台下有些读者提出的问题颇为尖锐,让他有些招架不住,心情带着挫败感。他迫不及待地想听听马嘉祺的声音,哪怕只是几句冷静的分析,也能让他安定下来。
他拨通了视频电话。铃声响了很久,就在他以为无人接听准备挂断时,屏幕亮了。马嘉祺的脸出现在镜头前,背景是实验室熟悉的白色墙壁和仪器。
“刚结束?”马嘉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眼神里是未褪去的专注,显然刚从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