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局中之局(3 / 4)

板。

“我看得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梁山伯闻言一怔,而后笑笑。

“是,老人家是耳聪目明。不但耳聪目明,心也明。”

姜老汉见梁山伯平易近人,原本几丝对官府的胆怯也降下去了,说话声音也不抖了。

“我当初看了你和那黄皮的汉子来田里,就知道你们是好人。我在鄞县住了这么多年,姜山村就在鄞县城外,可就没见过会下地去巡查农田的官儿。”

他唏嘘道:“灾情最重的时候,上任县令没来过;丰收的时候,上上任的县令也没来过……”

姜老汉攥着梁山伯的衣袖。

“这世道,好官已经越来越少了,希望县令能多好几年……”

说罢,他抹起了眼泪。

送走了姜老汉,梁山伯抚着自己的袖角,定定发怔。

这世道,百姓的心愿已经如此之低了吗?

只希望能多“好”几年。

几年后的那些好官,是已经同流合污,还是……

梁山伯闭了闭眼,强迫自己不要多想,转身回了大堂,又和其他村长、亭长、里正周旋,直至得到了他们的保证,会回去好好劝说其他百姓,才相送离开。

“我去送姜老汉的时候,他们可说了什么?”

梁山伯问身边一直留在堂里的年轻佐吏。

“在议论是向贵人们借粮有利,还是向官府借粮有利……”这位来自会稽学馆的同窗脸上带着不屑之色。

“那老汉的话倒是白讲了,都还在想着怎么占人便宜呢。”

“水患不除、无以为继,他们这样也是正常的。”梁山伯早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若家家都有余粮,会去借粮的只会是少数。”

“可是那困龙堤哪里是那么好损毁的?我看现在这情况,就算令长你想去扒了那堤,恐怕第一个来护的不是几家士族,而是那些指望着靠借粮度日的游手好闲之人。”

这年轻的佐吏是贫民出身,对现在的局面,比梁山伯还要绝望。

“所以还是要借势啊。”

梁山伯叹气,转了个方向,往衙门后堂的位置而去。

后堂里早有梁山伯吩咐的皂班把守,牛班头是个本性正直的人,早已经投靠了梁山伯,所以他底下的皂班还能使唤的动,算是梁山伯唯一能动用的鄞县原班人马。

见梁山伯来了,几个腰间佩着武器的武头让开了道路,让他和佐吏进去,重新把守在门前。

屋子里,杨厚才见梁山伯来了,连忙对他跪下。

“梁县令……”

“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