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不合时宜(3 / 4)

说话间,学生们陆陆续续到了,待傅异和谢举走入课室时,人已经齐了大半。

见谢举来了,众生又露出了或激动或跃跃欲试的表情,在甲科的学子人数并不多,自然人人都希望能在这位谢家家主面前出人头地,引起他的注意。

谢举对这样的目光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年轻人有野心是一件好事,于是微微一笑后,入了主席,开始代替傅异,为学子们讲题。

他这一座,屋子里的气氛更加狂热了,为了在这位名士面前露脸,提问之声几乎就没有停过。

谢举也确实没有堕了谢家的名头,无论问出来的问题多么刁钻、亦或者多么生僻,都回答的有理有据,且旁征博引,让人无不叹服。

等到庶生们纷纷问过了一轮,自持身份的士生们才开始进行提问。

和庶生们那些刁钻的问题不同,士生们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跟世族存亡或治国之道有关,让谢举不住满意地点头。

待到了褚向时,他微微犹豫了一会儿,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开口问道:

“学生想问,北魏鲜卑胡人汉化,究竟是增强了国势,还是削弱了自身?”

这问题实在太过耸动,顿时引起一片嗡声。

在梁国,有关魏国的话题几乎是个禁区,很多人对魏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程度上,有些士大夫更是提北魏色变,好像后者是会吃人的野人一般。

然而一直以温和态度示人的褚向这次却难得的勇气十足,继续追问:“如果汉制能增强国势,那为何最终却是我们衣冠南渡?如果汉制不能增强国力,那为何魏国却要学屡屡落败的我们?”

“魏国改革如今已有三十余年,如果连魏国都开始衰败,是否证明以门第与出身来决定地位的制度,其实并不符合今日今时之世?!”

这个问题一出,莫说谢举,就连一直对褚向隐隐有防备之心的马文才都诧异极了。

这实在不像是出自一个长在高门里,生活在南朝,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环境下长大的人之口。

而坐在马文才身边的祝英台眼中突然放逛,心中为褚向暗暗喝彩。

谢举被褚向的几个“如果”问的眉头紧蹙。

他是当世有名的名士,又是皇帝钦定的太子之师,才华学识见识不必多说,自然是梁国一等一的人物。

之前回答学子们的问题,谢举心中其实颇有些不以为然。

无论贺革多么努力,在曾为国子监博士的谢举看来,五馆学生的见识和气度还是和国子监学子差的太多了。

他们唯一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