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邢仁甫(2 / 4)

的物资流通。

说到这里时,萧四明说,新兵团这一批新兵顾不上开去垦荒种地了,要集中力量整训。整训结束,立即补充先遣大队各营。第二批征召的新兵和整编的游杂武装,立即开赴选定的垦区屯垦,边训练边屯垦。

说到这里的时候,王麓水插话说,为什么那些伪警备队、游杂武装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呢?抛开民族大义不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军要想在冀鲁边站住脚,把冀鲁边建设成牢不可破的敌后根据地,除了建立党组织、政权、武装等措施以外,必须得解决部队、党政干部、穷苦人家吃饭问题。不然的话,根据地不可能巩固!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的时候,就设立有粮袜委员,专门负责筹措军粮。宗旨就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保卫家乡。一直到现在的三十一支队,军粮、被服供应采取的办法就两条,一是靠缴获,而是靠捐献。这个办法在部队规模小的时候可以,部队规模大了,政权机构健全了,脱产人员多了,肯定是不行的!

先遣大队也是这样,因为一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有没有人给发一分钱的军费,所有的后勤补给都是靠缴获的,而且还几次从缴获中向上级上缴。唯一的依靠地方补给的时候,是在盂县整编时。那个月,原独立营吃的是盂县人民的饭,是地方供给的。

萧四明一心东进,就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部队的根据地,解决部队的供应、兵源、兵工生产等问题。现在到了冀鲁边了,重中之重的吃饭问题,肯定是首先要解决的!

邢仁甫年龄也不大,刚进入28岁,和黄骅差不多同岁,比王麓水大了三岁。

因为上过学、又在军阀部队当过兵,邢仁甫的眼界宽、见识广,比一般的同龄人脑子管用。

萧四明本来不想多讲,但这是战争年代,先遣大队和三十一支队、冀鲁边工委的领导齐聚,很难得。讲着讲着,萧四明就放开了,讲的多了一点,基本上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想的、用于指导冀鲁边根据地建设的想法说了出来。虽然由于忌惮邢仁甫,怕他以后真的叛变了,萧四明讲的都不深入,也都是一些浅显的问题,可对于这个时代在漫漫长夜中探索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捅破了窗户纸,让人一下就醍醐灌顶了!

此时的邢仁甫,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带领队伍抗日。他后来之所以投敌叛变,那是因为官当大了,懂得享受了,私欲膨胀了。

邢仁甫虽说懂点军事,但就象萧四明想的那样,他也仅仅是在军阀部队里当过兵、当过连队参谋。三十一支队前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