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五十亿打底(3 / 4)

仿若能洗涤心灵的沉静。

将花瓶稍稍举高,薛长运越发仔细的去看釉面上的细纹开片,比汝瓷更为细腻,其色彩之艳丽,又仿佛远超钧瓷的渐变。

再看花瓶底部,果然色如黄土,并且明显能看出宽足支钉的痕迹,正应了史料上所说的多组粗黄土的柴窑特点。

薛长运长长的吸了一口气,抱紧了那件花瓶,扭脸问程煜:“真是柴窑?”程煜笑着耸耸肩膀,说:“这个我说了不算,但我觉得应该是,毕竟是明朝皇帝朱佑樘亲自赐下的东西,他对母亲一直心怀歉疚,找寻母亲的族人也找了许多

年,要说有哪个皇帝舍得把存世本就不多的柴窑赐出去,恐怕也只有他了。”

薛长运点点头,将手中的花瓶再度举高,他看到了瓶底圆圈当中的柴字。

不管是不是真的柴窑,即便是明朝御窑仿制的柴窑,这只花瓶也绝对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甚至是瓷器烧制技艺的巅峰水平。这一点,程煜是不懂的,但薛长运却懂得不少。也算是看遍了哥汝官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以及明朝御窑的各种瓷器的薛长运,要远比程煜更加能感受到手

里这件花瓶的技艺高超程度。至少,这种技术,真的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程煜并不了解,柴窑其实源自钧瓷,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谈不上是多么名贵之物。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周世宗柴荣,在如今郑州新密月台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所用的官窑群,随后,柴窑就应运而生。这是按照柴荣的要求——雨过

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专门烧制出来的御用瓷器,在那之后,就被定下了钧瓷柴窑的称呼。柴荣要求,所有烧制成功的合格瓷器只能在公众使用,不得流到民间,加上柴荣在位仅仅六年就死了,他儿子继位还不满一年,就因为只有七岁政局不稳,

被赵匡胤找到了机会发动陈桥兵变,然后就成立了大宋,所以,柴窑的烧制时间着实有限,烧制出来的成品也少之又少。并且,柴窑如此珍贵,也有赵匡胤的一部分功劳。他当上皇帝后检查内库,发现了大量极为珍贵的瓷器,当即感慨过于奢靡,于是毁了不少瓷器。当然那里

头不止包括柴窑的瓷器,还有其他名贵的瓷器。但这也使得本就不多的柴窑瓷器,存世的数量更少。

而原本在柴荣的官窑里烧制瓷器的那些工匠,重新流落到民间,技术还在,慢慢将钧瓷发扬光大,使得钧窑成为了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所以,柴窑严格来说,只是钧瓷的一个分支,其前身以及后继,也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