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长姐如母(四)(9 / 11)
田地在蒋家隔壁的那户人家是河畔村村民媳妇的娘家人,她听说了这个故事回来便也说得绘声绘色。
据说蒋家人那天不知是吃坏了什么东西,一家四口一起下地,结果身上臭气冲天,当时一回身大家都看到了衣服上隐约的颜色,一家四口赶回家,差点为了谁先进厕所打起来。
村里的人倒不至于拿这件事取笑太久,他们只是默契地再次断定,这蒋家人确实不善厨艺,要不就是分不出东西好坏,要不就是东西没煮熟,否则哪会这样呢?
宁初夏本来还指望着她的好姑姑来“算账”,她这不就可以再创作往外送个姑姑责骂仙姑的故事吗?只可惜,宁芍药这回没有再来。
她后来想了想也就明白了,这恐怕是家里人没发现,好姑姑也不敢承认,她拿来的仙丹可能是泻药,要不她这可就坑了蒋家人连着两次,以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
古有孟母三迁,是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后世有学区房,那是为了孩子能去好的学校。
而现在,一个灵山观,竟然让河畔村意外地发展起了“房地产”事业。
几年过去,村长的年纪越发大了,他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很是感慨,这一切的发展谁能想得到呢?
“敢问村长,这到山上的山路两侧,可否自己建房呢?”
面对着这个熟悉的疑问,村长格外坚定地摇了摇头:“这段山路,也是为了锻炼体格,哪怕是村中的孩童,平日里也要每日自行上山。”
看着年幼的孙子,李老板比村长还要感慨,他身为生意人,也有着旁人没有的本事,那就是记人。
他还记得他匆匆赶到县衙,看到这位村长牢牢护着宁仙姑的场景,李老板现在只后悔当日没有和宁仙姑结个善缘,否则今日不知会受多少裨益。
李老板趁着村长慢腾腾拿地图的时候,往外面一看,他从未来过河畔村,但是早年为了收粮,也曾去过几个村落,那些村落比起今日的河畔村来,都要落后稀疏不少,河畔村现在显得有些“拥挤”起来,毕竟这儿的房子是与日俱增。
说起河畔村,至今依旧是个传奇一样的故事。
当年宁仙姑拜入灵山观后,便开始将灵山观发扬光大,道观以灵丹妙药和解签之灵闻名。
再有钱的人,也担忧生老病死,这也使得灵山观在不少高门大户、富商心中首先挂了名字。
而其中一直很是低调的,则是灵山观自己搞得“小学堂”,据说是宁仙姑为了照拂两个弟弟和感谢村民照顾所开的。
起初,自然无人问津,村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