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4 / 6)

卫的驾帖会立刻上门。

匠户倒是有,可还是僧多粥少。

军户更是不要想。北边有鞑子,沿海有倭寇,西南还准备对安南用兵,除此之外,还要跟着船队下西洋,军汉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巴望着借此获得战功,各种摩拳擦掌。

随着待遇提升,军户,尤其是北边的军户,不再以从军为苦,想从贴户余丁中拨拉出人手,愈发的艰难。

领到造船任务的各地都司都在发愁。

这就像从天而降一个聚宝盆,哐当砸在自己面前,眼睁睁的看着,口水横流,就是够不着,闹心不闹心?

缺人的不只是沿海各府州县,北疆各地也陆续闹起了饥荒。

朝廷许可从归附的鞑靼部落垛集军丁,军户有了,匠户仍是不够。

辽东有女真部落可以填补,北京有山西的移民,甘肃和宁夏等地不停吸引着草原上的部落,多少都可以缓解一下。

只有大宁,出去的永远比进来的多。不只工匠紧缺,连发来的朝廷犯官和戍边军汉都开始大量分流。

看着被调往顺天的人员名单,孟的心在淌血。

好不容易培养出几个人才,他容易吗?

永乐帝压榨他,朱高煦和朱高燧剥削他,怎么连沈瑄也来凑热闹?

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只在一头羊身上薅吧?

公理何在,道义何在,正义何在!

无奈形势比人强,北京行部来要人,硬是不给,孟之前从行部挖人的动就被当成了谈判的筹码。不用费事,伯府内的赵通译就是实证!

天子许可了?

恩,下官手里也有天子的敕令,兴宁伯可详阅。

孟头疼,需要这样吗?

行部来人表示,很需要。

兴宁伯掀桌了。

可惜掀桌也没用,人照样拉走。即便有天子补发的金银宝钞绮罗若干,也无法弥补人才的损失。

捧着胸口,孟十二郎欲哭无泪。

急红了眼,恶向胆边声,干脆打起了海外番邦人士的主意。

八个倭人工匠给了他灵感,一衣带水的邻居就在身边,不抢白不抢!

何况源道义写了保证书,倭寇之患仍不见杜绝,既然如此“仰慕”上国,不如就到上国来工学习吧。

孟知道这主意会被士大夫骂到臭头,记录在史书上,更会坐实奸佞名头。

他不在乎。

不在最强盛的时候努力,要等到走下坡路的时候后悔?

这不是孟十二郎的风。

不过,孟不惧和言官干架,却也不想在事情未成前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