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传说(5 / 21)

南池。他看到百姓在沿岸用树杈、石块击打游鱼,命中率很低,于是便从蜘蛛结网捕捉飞蛾受到启示,试着用林中的藤蔓编织成鱼网捕鱼,省事、省力,收获又丰。吃不完的鱼,他又教百姓用树皮编成鱼篓囤养起来,这就是嘉陵江流域的渔民至今仍在使用的“巴篓”;其二是教会人们打猎。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狩猎方式和武器落后,便用石头、木棒、竹片制作成锋利的武器。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吃不完了,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兔、狗的序幕。伏羲又注重生态平衡,一次他打死了一只鹿,别人为他欢呼,他却潜然泪下说,这是一只有孕的鹿,我不该打死她!伏羲从动物世界领会了万物的循环,并在他的卦象理论中将这种循环理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后来文王演周易,八卦,实际上就是对伏羲的卦象,以及易经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归纳总结。

阆中在古代早期叫“琅环”。《辞海》、《辞源》说:“琅环”是天帝藏书的地方。“琅”即“阆”,“天书”就是伏羲博大精深的六十四卦说(六十四卦是文王,八卦是伏羲)。据说,古代的大学问家陈抟、鬼谷子、张良都曾到阆中学习、感悟过“天书”。孙膑通过鬼谷子传授“天书”后写成了《孙子十三篇》(十三篇是孙武写的,不是孙膑),而张良更是辅佐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杜甫亦曾到阆中来感受“琅环”灵气,所以在阆中写下了近视眼70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编辑本段]

【弘扬伏羲文化】

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将日益突出,中华文明史的较为确切的年表将会从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种种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条件。可以说,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从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伏羲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维、科学走向、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破除迷信、揭露邪教异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传播的广泛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