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章 北上建城!(3 / 5)
苦战,那还是金朝已经式微的情况下。
像女真、蒙古这种游牧民族,与他们‘争地’,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太强,哪怕李元庆能打下盛京沈阳城,但只要未伤己后金军主力的根骨,他们跑到更北面,依然可以再立国,再卷土重来。
但摄于各方面的因素纠结,李元庆一时也很难伤及后金军主力的根骨,只能是与他们争地。
这就让李元庆在整个大势上,处于了先天性的被动。
不过,无理还争三分理,更何况是有理呢。
此时这般僵持状态,对明军有压力,对后金军更有压力。
更为关键点的是,李元庆背后,有长生岛已经趋向于成熟的体系和海贸支撑,又有整个大明做后盾。
这场战事哪怕是拖上个十年八年,李元庆照样能运转,照样能发力,但后金军方面,人口不多,底子又薄,怕是就没有这么身后的底气了。
尤其是此时明军的分兵策略,必须要收敛了啊。
…………
次日清晨一大早,李元庆召开了全军千总级以上将官的作战会议。
会议中,李元庆简洁明了的制定了新的战略核心。
尽快聚集人力,开始抱团,依靠三岔河主线和支流的运输力,将战事推到海州城外,形成为稳固的僵持状态。
原本沿河往内陆推进的据点,除了几个极为关键的,全部放弃,从而将战事核心,都放到水路上。避免以明军局部却对阵后金全军,实施压缩防守战略。
此时,张攀和陈~良策两部虽是溃败,但却已经与孔有德和顺子汇合在一起,这一来,诸部一起北上,聚集在一起,已经没有了太大难度。
薛国观也被李元庆特许旁听了此次会议,只不过,这厮自然不会在这种军议上多说半字。
但会议结束后,他却是隐晦的对李元庆表示了一个他的隐忧。
李元庆的沿河推进策略并没有错,但~,若是后金军万一破坏河道,这又该怎么办?
薛国观是从三岔河过来,他自然知道,三岔河的宽度并不够宽阔,几处狭窄处,也就将将七十步。
以人力来填河,并非是不能做到之事。
“呵呵。”
李元庆一笑,极为欣赏的看了薛国观一眼。
不愧是后来能想出用杀皇亲国戚来救急的大佬啊,还把那位驸马爷给活活逼死吓死。
薛国观这厮,不论是斗争经验,还是谋略手腕,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甚至,他已经有了一些跨越时代的先见之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