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秘诀(5 / 12)
,含义深刻,立意高尚,对于后世的乾隆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致后来乾隆先后26次至康熙帝景陵时,留下大量缅怀性诗句,表达了乾隆皇帝对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的祖父康熙大帝的终身怀念与孺慕。
其中,嘉庆元年(1796年)85岁的太上皇乾隆在《恭谒景陵》诗中写道:
昨叩六旬年,今携子位传。
未能定犹我,深感赐由天。
祖有福超训,新殷冰与渊。
明楼九拜毕,悲忆鉴忻然。
乾隆皇帝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祖父康熙皇帝长寿的经验加以改进,从而总结出符合自己的:“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六个字的养生真言。
看似简单的十六字,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其养生实践的大体内容。
“吐纳脏腑,活动筋骨”与“适时进补”都较易理解,从字面上就能推测出其内容,而“十常四勿”则看上去有点费解,但实际上都是传统养生所习见的养生法则。
所谓“十常”是指十种养生方法,包括“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则指“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这四个养生戒条。
自然,“十常四勿”当然不会是乾隆的发明,这些都是历代的养生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如传为孙思邈发明的“养生十三法”就基本囊括了“十常”的内容。
虽然这些养生的方法具体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不同,但其原理大同小异,而且都称得上简便易行,只要坚持一段时间,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如“齿常叩”,又叫“叩天钟”,是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的长寿之道,有许多不同的操作方法,关于叩齿的次数、时间等都有不同的讲究,但其基本原理均认为“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牙齿的健康与肾中精气有密切的关系,遵循一定的方法坚持叩齿,不但能健齿,还具有健肾的作用。
又如“津常咽”,与“齿常叩”密切相关,经常连称为“叩齿吞津”,也是古代重要的保健养生方法。
在传统养生学看来,唾液是很宝贵的一种物质,所谓“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具有滋阴降火、生津补肾等摄生保健作用,甚至称其为“金津玉液”以示其珍贵,故此叩齿产生的津液要缓缓吞咽,而不可随意吐出。
“十常”中的其他各条方法也都与此类似,都是通过对人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按摩、抚揉来达到养生保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方法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