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战争因素(10 / 13)
匈奴的“灭”了。
可是,结果又如何呢?内迁的匈奴等部被安置在内地与当地人混居,汉人始终将其列为“劣等人”。
压迫、奴役、歧视、贩卖,这些苦难都落在了内迁胡人的头上,而霍去病这个阶层的后人们,却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祸乱令晋室元气大伤,更使生灵涂炭。都城洛阳及关中是主战场,受害尤烈。单单灭赵王伦一役,就“自兵兴60余日,战斗死者近10万人”!
诸王混战中又引胡人参战,最终覆灭了西晋。
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公元301年,蜀西氐族豪强李特纠合流民二万馀,自称镇北大将军,在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扯旗造反,陷广汉,围成都,入城大屠杀。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后又称帝,无恶不作,播乱长达50年。
永嘉五年(311年),“关西饥馑,白骨蔽野,民存者百无一二”(《资治通鉴》)。《晋书.卷37司马模传》:“时关中饥荒,百姓相啖;加以疾疫,盗贼公行,模力不能制。”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八月,刘曜进逼长安。
司马模之子司马保遣胡崧兵入援,打击刘曜于灵台(长安西)。
“崧恐国威复振,则曲索(曲允、索琳守长安)势威,乃帅城西诸郡兵屯渭北不进,遂还槐里(长安西兴平)。
曜攻陷长安外城,曲允、索琳退保小城以自固。内外断绝,城中饥甚。
斗米值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大半。亡逃不可制。
唯凉州义众千人守死不移。太仓有麴数十饼,曲允屑之为粥以供帝。既而亦尽”(《资治通鉴》)。
6.东晋内乱和南北朝混战。
《晋书.刘聪载记》称永嘉5年4月石勒杀“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同年六月王弥纵兵烧杀洛阳,“害诸王公百官以下10万余人”!
石勒率轻骑在宁平城一次杀死晋军20万人。少数民族士兵接着连败晋军12阵,晋军再死3万人,洛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